四年时间:遵义会议会址确认记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灰砖小楼,这是当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建筑之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小城遵义的这座小楼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不过,这座小楼是如何被确定为当年遵义会议的会址,却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其中有许多寻找、确认遵义会议会址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说,遵义会议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秘密举行的,党和红军领导人的行踪,不可能大事声张。因此,建国后为寻找和认定会址,用了4年时间。
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遵义地委、行署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委员会筹委会,决定筹建遵义会议纪念馆,于是组织人员着手寻找和确认会址。当时,一些群众回忆说,遵义老城杨柳街的天主堂可能是开会的会址。经筹委会初步认定,1951年,"遵义会议纪念堂"的牌子被挂了上去。这个由法国传教士沙布尔兴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967年)的天主教堂,是不是我们要寻找的会址呢?
1954年1月,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机构致函中共遵义市委称:"在某个文件上查出,1935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遵义旧城一个军阀柏辉章(当时为师长)的公馆内召开的。"
难道,遵义会议会址真的被"张冠李戴"了?
有关人员很快了解到,当年遵义是出产军阀的地方,光师长就有十几个,但姓柏的只有一家。据资料记载,柏家老二柏辉章早年毕业于武昌讲武堂,从排长做起,最后当上了黔军王家烈部的师长。有关部门赶紧将柏公馆的照片、地图等报送中国革命博物馆,请其进一步加以鉴定。费侃如说,为了能够确认,大家最企盼的是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中央领导同志能来会址参观,以便了解落实会议的有关情况。
资料寄出后几个月,1954年10月,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同志电告贵州省委:"遵义会议是在黔军阀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
这一线索再次印证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说法。
杨尚昆记得,19年前,他作为红三军团政委参加了遵义会议,会议召开处是一栋挺气派的楼房。
次年10月,会址经初步维修筹展,开始对内部开放。直至1957年7月1日,才正式定名遵义会议会址对外开放。
1958年11月3日,遵义会议会址迎来了两位尊贵的客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在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和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办主任杨尚昆等的陪同下,到贵州视察,并专程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
据当时随行采访的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肖明事后发表的报道记述,一走进纪念馆大门,看见这幢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小楼,走进这座阔别了20多年的楼房,杨尚昆立刻兴奋地叫起来:"就是这里,这个地点找对了。"
邓小平一行仔细地察看楼下的每一间屋子。随后,他们踏上窄窄的楼梯登上二楼。当走过东过道小客厅时,邓小平双目炯炯,环视着厅内的长桌、椅子、挂钟、壁柜和彩色玻璃窗,肯定地对陪同的同志说:"会议就是在这里开的。"并指着里侧的角落说:"我就坐在那里。"
从纪念馆出来,邓小平一行又来到遵义天主堂。他们发现,这个曾被"张冠李戴"的会址,实际上是红军总政治部驻地。
如今,遵义会议会址门楼上,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六个金色大字:遵义会议会址。
1964年,遵义会议会址进行大维修时,有关领导提出,如能有毛主席的题额,那就更完美了。当即责成贵州省委办公厅写报告向中央请示。毛泽东得到杨尚昆转呈的报告后,于当年11月欣然挥毫题字。
毛主席的题字写在两张长34厘米,宽24厘米的宣纸上,分三行从右到左竖写。原物现存中央档案馆。
费侃如说:"在所有的革命旧址中,毛主席只为遵义会议会址一家亲笔题写址名。"
- 遵义会议纪念馆游记攻略阅读:1030
- 红色圣地:遵义会议会址阅读:1093
- 关于遵义会议的一些历史细节阅读:1235
- 西南的苏州:遵义游记阅读:965
- 贵州小吃:羊肉粉阅读:1346
- 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组图)阅读:1227
- 遵义会议会址旅游指南阅读:1314
- 遵义赤水十丈瀑布群介绍阅读:1459
- 最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侗乡黎阅读:1142
- “中国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组阅读: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