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方风俗习惯-节庆篇
南沙天后宫的天后诞
天后林默,(公元960年一987年)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暂短的生命留下了许多行善济世,救助海难的动人传说。历来备受治国者的褒封。人们逐渐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据资料显示,现今世界上约有一亿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天后宫,足见其影响的深远。
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为南沙天后宫接前身。清乾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被日夷炸毁。一九九四年,国家政协副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每年三月廿三的天后诞,都有成千上万沿海游客前来拜祭。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森的伶仃洋。1.5公顷的广场上,矗立首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建筑的特点则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这里草木葱茏,繁花吐艳,还有杨柳依依的池塘,高耸的南岭塔,雅致的小山亭。暖日晴烟,凉风习习。树上的鸟儿自由歌唱,花间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令游客留连忘返。
景区内更有大角山炮台多座,与东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当年雅片战争,硝烟滚滚,写下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可歌可泣悲壮的一页。现今炮台内弹痕残壁,依稀可寻。国家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逐渐在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值得青少年参观学习和缅怀的好地方。
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
中秋节古时也叫月夕、月节。广州的中秋节,旧时也有称:“月光诞”。
八月十五,人们一早起来,用月饼、水果祭祖拜神,晚上全家围桌而聚吃团圆饭。晚饭过后,便举行“拜月光”仪式。在天台或门口竖起竹竿,挂上彩灯和灯笼,摆上月饼、柚子、芋头、菱角、香蕉等,对月而祭。祭月时要焚香燃烛,烧“月光衣”。拜完月光后吃粥、吃田螺,合称田(石)螺粥,一家老少在一起畅叙至深夜。儿童们手持各式灯笼沿街走动。
广州人度中秋,最有特色的便是月饼了。广州的中秋月饼,以色香味形驰誉中外,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广州于20年代流行一种“月饼会”社会组织。即一些中下等的饼家、茶楼,为了资金周转,串连周边居民按月交纳若干钱,从中秋节后开始,供足十二个月,到下一个中秋节前,即可从该饼家、茶楼取得一份月饼。参加“月饼会”的人,多是一些受薪阶层或一般开小店的居民,都是一般劳苦大众。他们按月交纳份金,零存整取,明年中秋节日,能得到一份可观的月饼,又享有正价八折左右的优惠,对饼家、消费者都有好处,故当时的广州“月饼会”吸引了不少市民。抗战期间,因社会混乱,“月饼会”从此中断。
春节舞龙显呈祥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 河源万绿湖门票阅读:2806
- 深圳小梅沙门票阅读:3406
- 方特欢乐世界门票阅读:1457
- 越秀公园门票阅读:7188
- 广东六个观海踏浪的好玩地方(组阅读:1749
- 广州周边名山自驾游完全攻略(图阅读:2404
- 随心所欲 “五一”广东省内五大阅读:1380
- “神秘魔力盛宴”方特魔法节即将阅读:483
- 闸坡大角湾门票阅读:7444
- 深圳世界之窗“法兰西文化风情节阅读: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