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风情介绍
[摘要]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苗族在省内分布面积最广,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苗族的族源十
苗族
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苗族在省内分布面积最广,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土家族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贵州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生活。贵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多数讲汉语。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
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
彝族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贵州的彝族人口约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历史起过重要作用。
彝族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分散,住宅形式与汉族相同。 彝族服饰,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阔脚长裤。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用围腰和腰带。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布依族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单家独户很少风。他们喜住楼房,房子一般为三层。底层饲养牲畜,堆放农具、杂物;二层住人,三层储存粮食等。有的地区也居住吊脚楼式的房子。
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女性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大多数穿裤,也有穿裙的。喜欢腊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包头帕,系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
布依族信鬼神,尤崇拜祖先。也有信外教的。节日很多,有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尝新节、赶干洞等。
水族
族源与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几经迁徙,现居黔、湘、桂边境一带,在贵州主要生活在苗岭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市。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普遍用汉文。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水族服饰,无论男女都喜穿青、蓝色服装。妇女穿无领对襟半长衫,身大袖宽,下宽长裤,系青布围腰,托肩和裤腿均镶有花边,穿翘鼻子绣花鞋。节日佩戴耳环、颈圈、手镯等。男子包头,服装和汉族相似。 水族信鬼神,而且鬼神多国繁多。节日主要是“端节”和“卯节”。
苗族姊妹饭节
又称“姊妹节”或“姐妹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青年恋爱择偶的节日。有的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有的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般为3天。
过节这一天,苗家姑娘都要盛装打扮,将糯米染成五颜六色蒸熟,准备鸡、鸭、鱼、米酒,迎接小伙子来共同度节。赶节的小伙子到达后,男女青年围坐一块,边谈边吃。晚上,小伙子来到野外的游方坪等候自己看中的姑娘。一旦姑娘出来,他们即唱飞歌迎,向他们讨姊妹饭。伶俐多情的姑娘对歌回答,趁机将用手帕包着的糯米饭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讨得姊妹饭,赶快躲在一起,悄悄打开手帕,细心观看姑娘给的什么“谜”。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吹笙踩鼓、斗牛、斗鸡、赛马等活动,让男女青年纵情欢乐。
三月三
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
现在,“地蚕会”已演变成“三月三”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贵阳及邻县的布依族群众便云集乌当区新堡乡,或登台亮相放喉赛歌,或步入密林以木叶传情对歌,或男女结伴沿河水欢歌。唱到情投意合处,互赠信物,双双消失于密林深处。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年,时间定在猴(申)年的二月猴(申)日。据传,在雷山控拜、麻料等村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脚高,就是今天的贵州凯里三棵树镇一带,后有一批猎人来到这里打猎,看到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就在猴年迁徙到了这里。为纪念这个迁居的日子,就定猴年为郎德上寨的“招龙节”。
招龙节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大典,各种礼数讲究都有相应的规定。杀的猪必须是阉割后的公猪,而且猪的毛旋涡必须周正,杀猪的时候,猪的头要朝着东方。而杀死猪后,要先将猪心窝上的一块肉割下祭祖。而猪的四大腿要砍下来留着,待女婿、姑爷、舅舅和至亲送礼时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中说,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回水龙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师的引领下,寨子里各家各户选出的代表,扛着铜鼓,背着祭品沿着本寨的最高山脉而来。雨越下越大,而这丝毫也没有阻拦招龙的队伍行进的节奏。不管是男人还是妇女,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怀揣着祈祷,肩扛着希望。
到了高高的山顶,鬼师和寨子的长老们摆好了祭桌。鬼师开始庄重的抛撒“招龙米”并开始念祭语。
鬼师念完招龙词,开始了回家的归途,一路上,鬼师抛撒着招龙米,每过一个山头,还插上一个招龙的白纸钱。当招龙的队伍来到了“迎龙坪”时,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摆好了祭品,鬼师将各家各户聚集的招龙米和村民们在附近的龙脉上挖来的龙土,连同猪肉一起分发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表明已经将龙引进了各家各户,得到了龙的互佑。
斗牛
贵阳市郊农村的斗牛,不像西班牙是人与牛斗,而是牛与牛斗的一项农闲娱乐活动。
斗牛的时间是在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地点主要是高坡、孟关两个乡。当地称即将上场参赛的大公牛为“巴郎”,为预祝巴郎胜利,本寨及外寨的亲朋好友均要请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壮行。
开场那天的“踩场”是群牛激战的精彩序幕。铁炮声响过,巴郎牛头系红布,背披亲友赠送给主人的一床床被单,在众人的簇拥下绕场一周。由于同去踩场的有许多寨子的人和牛,唢呐昂扬,爆竹震天,使得气氛极为热烈,场面极为壮观。随后一位寨老致词,再取下牛背上的礼品,踩场结束。
斗牛正式开始前,要先经两位牛主人同意,然后才蹄飞角撞,各使绝招,若二牛实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见弱者轰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当,则胜负难分,直至气喘吁吁,口吐白沫。这时自有管牛老手上场,以绳索竹竿等物拉开二牛,防止伤亡。
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为缓坡中间是平地的地方,便于人海观望。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苗族在省内分布面积最广,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土家族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贵州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生活。贵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多数讲汉语。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
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
彝族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贵州的彝族人口约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历史起过重要作用。
彝族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分散,住宅形式与汉族相同。 彝族服饰,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阔脚长裤。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用围腰和腰带。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布依族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单家独户很少风。他们喜住楼房,房子一般为三层。底层饲养牲畜,堆放农具、杂物;二层住人,三层储存粮食等。有的地区也居住吊脚楼式的房子。
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女性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大多数穿裤,也有穿裙的。喜欢腊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包头帕,系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
布依族信鬼神,尤崇拜祖先。也有信外教的。节日很多,有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尝新节、赶干洞等。
水族
族源与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几经迁徙,现居黔、湘、桂边境一带,在贵州主要生活在苗岭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市。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普遍用汉文。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水族服饰,无论男女都喜穿青、蓝色服装。妇女穿无领对襟半长衫,身大袖宽,下宽长裤,系青布围腰,托肩和裤腿均镶有花边,穿翘鼻子绣花鞋。节日佩戴耳环、颈圈、手镯等。男子包头,服装和汉族相似。 水族信鬼神,而且鬼神多国繁多。节日主要是“端节”和“卯节”。
苗族姊妹饭节
又称“姊妹节”或“姐妹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青年恋爱择偶的节日。有的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有的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般为3天。
过节这一天,苗家姑娘都要盛装打扮,将糯米染成五颜六色蒸熟,准备鸡、鸭、鱼、米酒,迎接小伙子来共同度节。赶节的小伙子到达后,男女青年围坐一块,边谈边吃。晚上,小伙子来到野外的游方坪等候自己看中的姑娘。一旦姑娘出来,他们即唱飞歌迎,向他们讨姊妹饭。伶俐多情的姑娘对歌回答,趁机将用手帕包着的糯米饭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讨得姊妹饭,赶快躲在一起,悄悄打开手帕,细心观看姑娘给的什么“谜”。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吹笙踩鼓、斗牛、斗鸡、赛马等活动,让男女青年纵情欢乐。
三月三
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
现在,“地蚕会”已演变成“三月三”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贵阳及邻县的布依族群众便云集乌当区新堡乡,或登台亮相放喉赛歌,或步入密林以木叶传情对歌,或男女结伴沿河水欢歌。唱到情投意合处,互赠信物,双双消失于密林深处。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年,时间定在猴(申)年的二月猴(申)日。据传,在雷山控拜、麻料等村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脚高,就是今天的贵州凯里三棵树镇一带,后有一批猎人来到这里打猎,看到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就在猴年迁徙到了这里。为纪念这个迁居的日子,就定猴年为郎德上寨的“招龙节”。
招龙节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大典,各种礼数讲究都有相应的规定。杀的猪必须是阉割后的公猪,而且猪的毛旋涡必须周正,杀猪的时候,猪的头要朝着东方。而杀死猪后,要先将猪心窝上的一块肉割下祭祖。而猪的四大腿要砍下来留着,待女婿、姑爷、舅舅和至亲送礼时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中说,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回水龙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师的引领下,寨子里各家各户选出的代表,扛着铜鼓,背着祭品沿着本寨的最高山脉而来。雨越下越大,而这丝毫也没有阻拦招龙的队伍行进的节奏。不管是男人还是妇女,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怀揣着祈祷,肩扛着希望。
到了高高的山顶,鬼师和寨子的长老们摆好了祭桌。鬼师开始庄重的抛撒“招龙米”并开始念祭语。
鬼师念完招龙词,开始了回家的归途,一路上,鬼师抛撒着招龙米,每过一个山头,还插上一个招龙的白纸钱。当招龙的队伍来到了“迎龙坪”时,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摆好了祭品,鬼师将各家各户聚集的招龙米和村民们在附近的龙脉上挖来的龙土,连同猪肉一起分发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表明已经将龙引进了各家各户,得到了龙的互佑。
斗牛
贵阳市郊农村的斗牛,不像西班牙是人与牛斗,而是牛与牛斗的一项农闲娱乐活动。
斗牛的时间是在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地点主要是高坡、孟关两个乡。当地称即将上场参赛的大公牛为“巴郎”,为预祝巴郎胜利,本寨及外寨的亲朋好友均要请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壮行。
开场那天的“踩场”是群牛激战的精彩序幕。铁炮声响过,巴郎牛头系红布,背披亲友赠送给主人的一床床被单,在众人的簇拥下绕场一周。由于同去踩场的有许多寨子的人和牛,唢呐昂扬,爆竹震天,使得气氛极为热烈,场面极为壮观。随后一位寨老致词,再取下牛背上的礼品,踩场结束。
斗牛正式开始前,要先经两位牛主人同意,然后才蹄飞角撞,各使绝招,若二牛实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见弱者轰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当,则胜负难分,直至气喘吁吁,口吐白沫。这时自有管牛老手上场,以绳索竹竿等物拉开二牛,防止伤亡。
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为缓坡中间是平地的地方,便于人海观望。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上一篇:“神州又一瀑布”赤水十丈洞(图)
下一篇:贵州风俗:水族禁忌
文章标签:贵州
相关文章
- 贵州风俗:水族禁忌阅读:2059
- 地戏的灵魂:地戏脸谱(图)阅读:580
- 贵州特色娱乐概况阅读:738
- 贵州遵义特产:董酒阅读:1277
- 神箫仙笛 玉屏箫笛(图)阅读:727
-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十月在贵阳阅读:1578
- “中国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组阅读:1575
- “神州又一瀑布”赤水十丈洞(图阅读:1503
- 红色旅游方案:从贵州到湖南韶山阅读:2072
- 四月明媚春光出游贵阳完全攻略(阅读: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