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发力“国际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摘要]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浓缩了人们对自然的敬意,也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希望。一声“放水咯——”,音韵悠长,在悠悠岷江、巍巍古堰上穿越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也孕育出了川西平原千里沃野的稻米之香。 在2011年4月5日的都江堰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浓缩了人们对自然的敬意,也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希望。一声“放水咯——”,音韵悠长,在悠悠岷江、巍巍古堰上穿越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也孕育出了川西平原千里沃野的稻米之香。
在2011年4月5日的都江堰,这个浓缩了千年文化、民俗精髓的放水盛典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当天放水节开幕式为起点,到5月12日止,一连38天各类庆典活动不间断,成为历届放水节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届。
而放水节的大幕拉开,也将都江堰旅游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3年灾后恢复重建,都江堰完成的不止是一栋栋修复的古建筑,更有产业规划的宽广胸怀和产业调整的宏大魄力。这个因水而兴、因堰成名的城市,在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考验和 “8·13”山洪泥石流侵袭后,仍昂然挺立于旅游产业加速迈进的最前沿。
成绩单为证:2010年,都江堰景点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全年接待游客115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9亿元,分别较2009年增长20%、21%,旅游产业快速提升。
在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目标指引下,都江堰目光锁定“国际旅游城市”,积极调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快步走上“十二五”新征程。
千年民俗换上“现代面孔”
在4月5日举行的清明放水节开幕式上,一组实景表演真实再现了古代放水节上感天谢地、祭祀李冰父子的祭祀仪式。
“岷江东倾、圣水西来……”伴随着浑厚悠扬的歌声,小伙子们跳起奔放的舞蹈,演绎李冰率民众穿山引水的曲折经历;一群先民手持火把火攻玉垒,在火海山石中不停地穿梭,不停地泼洒。一队身着白裙的姑娘飘然而至,让人眼前幻化出奔涌入渠的岷江之水。
应和着乐曲,仪式进入高潮:主祭官走上祭台,带领文武百官和手捧五谷、鲜果、哈达、羌红的民众,三叩九拜、宣读祭文,献祭给川祖李冰;随后,一匹骏马疾驰而出,马背上,传令官一声高呼:“放水咯……”
瀑布般的水流奔袭而下,冲破层层杩槎和竹笼的阻隔,随地形一转,倾泻到舞台前方的洼地中,寓意岷江之水滋润川西大地。水雾中,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从水面下徐徐升起,一名渔夫摇橹荡舟撒网,一位老人安然坐下垂钓……
与往年不同,这一幕幕撼人心魄的画面,将不再是清明节当天的 “绝版风景”。在传承和保护这一“民俗化石”的同时,都江堰也开始领悟其所附着的文化魅力和产业辐射效应。从4月5日起,放水仪式将首次作为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在4月到11月期间定时定点上演,成为都江堰继《道解都江堰》、《青城》之后的又一个文化旅游品牌。
而精彩纷呈的清明放水节系列活动,更为这个古老的节庆涂上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产业振兴的现代色彩。4月7日的古城区项目推介会,吸引了170多家企业到都江堰寻觅新空间;世界超模大赛开幕式、青城山徒步健身登山等活动的举行,则让都江堰再次以优雅的姿态汇聚国际目光。
危中寻机重谋“产业蓝图”
在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眼中,“都江堰定位已经明确。”不管是地理位置、资源形态还是发展方向,都决定了都江堰无法走工业第一的发展道路。
作为成都市的水源涵养地和青城山—都江堰双遗产所在地,也是成都“龙门山旅游产业带”上的核心地带,旅游是都江堰的不二选择。早在地震前,旅游业就已经成为都江堰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直接吸纳20余万人就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已占到都江堰市GDP的51.3%。
美中仍有不足:由于业态结构失衡,旅游接待能力较差,配套设施不足,商业业态比例不协调,都江堰城区商业仍主要满足60余万本地居民的消费,“过客”多而“住客”少,空有游客流量高居全省前三的资源,却无法“变现”。
地震让都江堰旅游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都江堰人却从中看到了产业布局重新规划、产业结构全面调整的契机。2008年9月,《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出台,一个更加科学的城乡体系轮廓跃然纸上: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相结合,突出山、水、城、田、林、堰特色,形成若干风情旅游小镇、新型旅游村落。
在受损景点恢复重建的基础上,都江堰着力打造以两个5A级景区 (青城山、都江堰)、8个4A级景区和8个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为支撑的旅游全域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城镇住房重建,将已成危房的1.94平方公里古城区置换出来,加以保护性地改造和修缮,打造城景一体化的休闲地带。
在这张蓝图上,都江堰旅游产业目标清晰:到2015年,都江堰市实现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入境游客突破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届时,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拉动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0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6万人以上。最终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目标。
古堰之城上演“变身大戏”
选定“国际旅游城市”这条路,最大的难点在于无据可依。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或机构来对 “国际旅游城市”进行认定,创建只能靠摸索。
都江堰市大胆设想,“没有轮廓,我们就自己来勾一个轮廓。”都江堰梳理出一套“国际旅游城市”认定标准,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将报请省市及中央专家进行认证。在都江堰市看来,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都的一分子,都江堰有义务放手一试。
在这套认定标准中,城景一体化成为重要准则,城市管理被提升到了景区管理的高度,而都江堰将起点定在了更高处:日前,都江堰已经启动国际化设施改造,把酒店、景区、城市的各种标识标牌都逐步更换成5种语言并列的多语标识,包括城市道路标识在内的众多logo也都将与国际接轨。
“‘国际旅游城市’就应该有国际化的设施和管理。”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对这一目标有独特的见解,“现在,都江堰已经有了国际化的资源和国际化的知晓度,灾后恢复重建时多国专家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管理,也让都江堰有了国际化的参与,现在缺乏的就是国际化的设施、人才和营销手段。”
在启动设施改造的同时,都江堰也开始与新加坡等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招商洽谈。通过引进国际医疗机构,与国际保险公司签署相关文件,就能在医疗保险上与国际体系 “无缝对接”,避免外籍游客在都江堰看病回国却无法报销医疗保险的尴尬。
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正在建立。通过与四川外语学院、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合作,都江堰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城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而与凯撒利兹酒店管理学院的联手,则为这一体系打通了国际化的视野。
怀揣“国际旅游城市”梦想,都江堰走出国门的步伐正日渐频繁。都江堰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细数境外营销的轨迹:“在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都跟当地旅行社合作,设立都江堰形象推广站,下一步计划将推广站设到北美和欧洲去。”在他心里,一个国际营销中心计划已经浮出水面。
站在重建任务基本完成的新起点上,都江堰正直奔旅游产业最高端。
记忆·千年盛典
对川西平原来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清明放水节,其热闹和重要程度不亚于春节。
史书记载,当年李冰率民众建成都江堰后,每到冬天都要进行岁修,在渠首用杩槎筑起临时拦水坝,拦水入外江。到了清明节,春耕开始,需水春灌,当地居民便在渠道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将岷江水放入内江灌区,称为“开水”。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千年沿袭,“放水节”演化出一套固定的仪式:每逢清明,由当地德高望重者担任的主祭官就率众出玉垒关,以五谷、牛羊、鲜花、锦帛和隆重的歌舞礼节祭祀李冰父子;随后,身强力壮的堰工走上鱼嘴,砍断内江上杩槎的绑索,让清冽的岷江之水倾泻而出,沿都江堰渠系灌溉整个川西沃野,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1957年,由于都江堰修建了节制闸门,岁修不用杩槎断流,放水仪式不再举行。到1990年,放水节背后丰富的多民族民俗元素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背景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清明放水活动也以“模拟”方式重返岷江河畔。
上一篇:本月21日 震后二王庙将首次整体亮相
下一篇:都江堰发致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文章标签:都江堰
相关文章
- 都江堰发致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阅读:745
- 都江堰二王庙今日正式重新开放阅读:635
- 都江堰清明将举行最大规模放水节阅读:761
- 都江堰计划组建旅游股份公司上市阅读:570
- 都江堰“老有所游”主题优惠活动阅读:504
- 春节黄金周都江堰待客55万人次阅读:865
- 安全第一 走野道免费进青城山危阅读:1451
- 都江堰版《时空之旅》首演,成都阅读:742
- 都江堰的传说--望娘滩阅读:3324
- 问道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 品蜀都阅读: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