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景点介绍]
台湾海峡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属东海海区,南通南海。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猫鼻头与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连线;北界为台湾岛北端富贵角与海坛岛北端痒角连线。有四大岛:海坛岛、南日岛、金门岛、南澳岛。海峡两岸地貌形态差别挺大,西岸多为岩石海岸,岸线曲折多湾,悬崖峭壁,奇石异峰,海洞岬角,海岛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湾30多个,海岛600多个。海峡东岸多为沙岸,岸线比较平直,地势较为低缓,沙滩淤浅明显,深水区离岸较远,天然良港较少。由台湾山地下来的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滨海冲积平原,不断向海峡扩展。目前,台湾地壳仍处绥慢上升时期,台湾岛陆地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海峡东岸为台湾岛西海岸,从富贵角至猫鼻头海岸线长560余千米,岸线平直,向西凸出成弧形,在布袋泊地以北略呈东北走向,以南呈东南走向。濒海陆地南北多山,中部为平原。从桃园至枋寮为低平沙岸台中以北平地纵深较小,台中以南有纵深达50千米的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河流纵横,稻田遍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近岸多沙洲、潟湖,以布袋附近尤甚,并逐年向海扩展海澎湖美景埔新生地。
台湾西海岸少天然良港,多为利用沙洲、潟湖挖掘疏导而成港口,如高雄、左营、安平、台中等港。除隔澎湖水道有澎湖列岛外,近岸岛屿很少。仅在高雄南30千米处有琉球屿,面积6.8平方千米,海拔90米。另在海口泊地外有海丰岛,面积很小,为沙洲岛。澎湖列岛位于海峡南部,由64个岛屿和许多礁石组成,岛屿总面积约127平方千米。为火山喷出熔岩凝结而成的玄武岩台地,最高海拔79米。以澎湖、白沙、渔翁3岛面积最大。3岛围成澎湖湾和马公港,为舰船良好驻泊地。列岛位于台湾岛与福建南部中途,扼海峡南口,形势险要。
景点变迁
台湾海峡自古就是福建、广东人迁徙、来往台湾地区和大陆的重要通道。考古学和人类学认为,早在数万年前,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生活着,台湾古人类是从福建长途跋涉迁徙到台湾的。同时,专家对海峡两岸化石进行比较鉴定研究,一致认为,福建收集的各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动物群的面貌与淮河流域的动物群非常相似,与澎湖海沟打捞上来的动物化石完全一样,同属于一个动物群。其中9件鹿角化石上的明显人工刻痕,与台湾的这种刻痕动物化石相类似,显示古人类打猎时利用鹿角作工具,也证明了当时已经有古人类在台湾海峡生活。两岸考古专家们指出,这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突破,首次将台湾海峡有人类活动的年代推至4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古动物在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时的活动概貌和生活状况,为探讨史前闽台关系提供最重要的实物资料,并确定了台湾动物群来自淮河流域的事实,这就再一次有力证明了海峡两岸同胞自古就是一家人,而台湾海峡就是连接两岸的一个“桥梁”。关于古动物、古人类在台湾海峡“陆桥”活动的时间,大致为1.1万年至4.2万年前。当时由于晚更新世后期发生气候变化,发生大海退,海水下降了130~180米,台湾海峡变成陆地,台湾岛和大陆相连接。所以大量古人类、古动物从大陆经过成为陆地的台湾海峡迁徙台湾。两岸古人类同根同源,台湾史前文化是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海峡自古是传播闽台文明的通道。
目前,水深仅40米左右,而其他水深100米左右。当年在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时它曾是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最重要的古人类、古动物的主要通道。从台湾海峡打捞的众多动物化石,也可证明台湾海峡曾是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时,全球发生冰川,我国海域下降60米,台湾岛再次强烈上升,台湾海峡大部分露出水面,台湾与福建又连成一片。
景点资源
台湾海峡资源丰富。这里暖寒水流交汇,水交换畅通,鱼虾种类多,是我国重要渔场之一。主要渔产有:鲯鱼、鲨鱼、鱿鱼、鲷鱼、鲔鱼、鲻鱼、虱目鱼等,其中鲯、鲔和鲨为这里三大渔产。鲔鱼,每条平均50多公斤虱目鱼,味道极好,又可生食。海峡两岸人工养殖牡蛎与虱目鱼很多。相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倡导人们饲养虱目鱼。这种鱼,体长可达l米多,肉白色,味鲜美。现在的养殖面积约上百万亩。另外,两岸还养殖了各种贝藻类,其中连江县晓沃是著名的花蛤之乡。这里的石花菜、紫菜、龙须菜等也很多,尤以澎湖列岛的石花菜最为有名。紫菜以海谭岛的最好。台湾海峡线路相关
更多台湾海峡线路>>网友对台湾海峡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