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风情民俗村景点介绍]
乾陵黄土风情民俗村位于乾陵脚下的西兰公路旁,为中韩合作兴建,1997年对外开放,占地近3万平方米,是新开女的民俗旅游景点。黄土民俗村所占地据传是唐代建造乾陵时能工巧匠的居住遗址,后经修葺,成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的休闲避暑之地。民俗村依地热修建一级大型窑洞民居群,每处窑洞既是民居,又是不同内容的民俗陈列室。
黄土民俗村所占地据传是唐代建造乾陵时能工巧匠的居住遗址,后经修葺,成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的休闲避暑之地。乾陵黄土民俗村长达2000多米的黄土“龙洞”蜿蜒曲折,犹如地下长廊,间隔有序地陈列着关中地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婚丧嫁娶、寿诞庆典、传统礼节、节令活动、文化娱乐、集市贸易、农耕狩猎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实物或塑像,并在“龙洞”长廊中设有地下餐厅,内容十分丰 富,集中展示了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黄土风情。乾陵黄土民俗村占地30000多平方米,是当年修建乾陵时能工巧匠居住的遗址,女皇帝武则天视察乾陵时,曾在此驻跸,偶得窑洞民居情趣,赞叹不已,后经修葺,皇亲国戚祭拜乾陵时纷纷来此休闲避暑,感受风水宝地冬暖夏凉的妙趣,其中自然形成2000多米长的黄土“龙洞”似“龙脉”牵动唐十八陵之“龙首”—乾陵,悠然摆动,蔚为奇观。现存窑洞民居和黄土“龙洞”,经外商投巨资修复利用,集中展示了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繁衍生息的民风民情和窑洞文化的渊源奥秘。在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表演中,切身感受到黄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淳朴憨实的民俗气息。从黄土窑洞入口进去,想像中的潮涩和泥土味道一点都没有。在明亮的灯光照射下,清洁、弯曲的小路可谓幽静。一间间土屋和土炕干净利落,泥雕的人物千姿百态,反映出当时特有的民俗。
推荐路线:西安世园会、兵马俑、乾陵双飞五日游
推荐路线:西安世园会、兵马俑、乾陵双飞五日游
黄土风情民俗村住宿信息
黄土风情民俗村交通信息
黄土风情民俗村美食信息
锅盔
乾县锅盔相传在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曾征用数十万民工,吃饭便成问题。不耐饥饿的民工便因陋就简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千余年来经乾县人不断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做锅盔时先将精选的面粉掌握好水温和成极硬的死面块,需置于案上用木杠压,压匀后加入起面和硷水再压,直到面团皮光色润,用湿布盖严盘性。醒好后面块分成每块一斤重的面剂,置于铁板用麦秸火,边压便转,直至压成直径八寸、厚约六分的圆饼,呈菊花状。然后三翻六转,压棱着色、表皮微鼓即熟。刚出锅的锅盔香气扑鼻,飘香数里。由于其做工独特,可久搁不坏。
馇酥
馇酥是乾县著名小吃,用马油和面,包以冰糖,青红丝、绵白糖作馅,入锅油煎,饼即发起成泡,颜色金黄,香酥可口。据传馇酥原为宫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敬献,随之流传到民间。因马油难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挂面
挂面是用精粉手工制作,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先在开水中煮熟捞出,在凉开水中冲过,再捞成小撮,调成酸汤,以鸡蛋洛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做为“漂稍”浇在捞好的面条中,做也叫“浇汤面”,酸香可口,滋味鲜美。相传修建乾陵时,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当地群众为使他们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搭在竹杆晒干切断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士卒和民工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不仅能充公饥还能解乏止渴,被雀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又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酸汤挂面”。
黄土风情民俗村线路相关
更多黄土风情民俗村线路>>网友对黄土风情民俗村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