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架山景点介绍]
大笔架山位于城南35公里的天桥镇辽东湾中,是近海中的一个连陆小岛。小岛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0.8公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78米。岛上三峰,形如笔架,又因其东部海中也有一形如笔架的小笔架山与之遥相对应,故称为大笔架山。从北岸到大笔架山,跨海1.8公里,其间有一条潮汐冲击而成的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天桥”。这座天桥,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时隐时现,堪称佳景奇观。每当落潮时,海水便慢慢地向两边退去,通道便象一条蜿蜒的蛟龙浮现海中;潮水落尽,“天桥”便完全显露出来,直通大笔架山。游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岛上山。每当涨潮,海水又从两边向“天桥”夹击而来,“天桥”在海浪中渐渐变窄,直至完全隐去。大笔架山上有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等古建筑。最主要建筑是三清阁,高26米,6层石楼由纯一色的石墙、石廊、石门、石窗、石龛和石梯组成,就连飞檐挑角、门神壁画,也全都是用石头刻成。殿宇、阁楼的位置、布局和装饰,设计巧,组合精,在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相连接,堪称楼阁建筑之上乘。尤其是门的石雕,刀工细腻,纹质逼真,开合自如。整个建筑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吸收了西方古建筑之特点。阁中现存大小汉白玉石佛43尊,供奉道家、儒家、佛家,为三教合一的寺庙。基本介绍
笔架山,俗称天桥山,北距锦州市约35公里,海拔约200米。三峰列峙,中高二低,形如笔架,故名,为锦州八景之一。潮至,四面皆水,潮退,海岸至山麓之间出现一条30多米宽,1.75公里长的石滩,壮似长堤,俗称“天桥”。
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海,笔架山座落在她的锦州湾中。在茫茫的大海中,想找到通往笔架山海门的钥匙,你必须走进笔架山人的生活中。每逢旅游旺季,由笔架山人组织的秧歌队伍会用欢快的歌舞向你展现“笔架风情”,迎接您的到来。
在笔架山的山门,有座红顶的灯塔,站在上面可看到笔架山的全貌。大笔架山,位于辽宁省锦县西南王家窝堡南面海域上。有三峰并列相峙,中高二低,悬崖峭壁,形如笔架,故得其名。大笔架山,实为一陆连岛,潮涨时,连岛沙堤被淹,潮退时,连岛沙堤则露出海面。长1.75公里,宽30多米,俗称“天桥”,可通车马,亦可行走。“笔架插海”成了锦州八景之一。
大笔架山上原有明末建筑,后毁。现有建筑为民国年间所建,主要有吕祖亭、王母宫、三清阁、万佛堂等。万佛堂内有汉白玉雕像200余尊。
主峰南面有一线天、马鞍桥、虎陷洞等景点,北峰山腰有真人塔。天桥北端海岸向西有象鼻山,山下有象鼻洞,洞之两侧为天然浴场。辽西大战时,明末蓟辽总督洪承畴曾在此岛屯粮,有“积粟十二堆”的说法。至今尚有遗迹可觅。
历史回顾
于清朝末年,时间不远,却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的建筑材料及用花岗岩(没有一颗铁钉和一块木板)。登临阁上,你会感到建筑师的聪明才智,阁中的建筑和雕刻充满了中国古文化的特色。三清阁的石头建筑特色可以称得上经典之作。全阁高 26.2米,分为6层,阁中供奉着儒、佛、道三教的神像。还用难得一见的盘古神像。
现存建筑均为民国年间营造,主要有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万佛堂等。主峰南面有一线天、马鞍桥、虎陷洞等名胜,北峰山腰有真人塔。
天桥憋端海岸向西里许有象鼻山,山下有象鼻洞,海水贯流,似巨象饮海。象鼻洞两侧海滩平稳,是一处天然浴场。
明末辽西大战,岛上曾为蓟辽总都洪承畴囤粮重地,兵败,为清兵所获,至今岛上尚有踪迹可寻。当潮水退却,人们方可登临笔架山。因为唯一使笔架山与陆地相连的“天桥”在海水完全退却时才展现在游人的面前。这是一条完全由卵石铺成的路,正是因为她随着潮涨潮落花流水若隐若现,人们称她为“天桥”。“天桥”的形成也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有两位九天仙女由天界来到人间,当她们来到渤海湾时,住步不离,为这里风景和纯朴的民情所动,造出“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