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鼓楼景点介绍]
中卫鼓楼,位居县城正中,清初名曰丈昌阁, 高23米,通高30米,重楼3层,是一座四方台基拱洞型的楼阁建筑,楼型为四面八方一体式,楼之西南角有一小门可通达楼基上部。该楼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四日庙会时不慎失火焚毁,仅存基址。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艾椿年率典史沈垣与当地士绅一道捐资重建,翌年建成。解放后,该楼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拨专款进行维修,粉饰彩绘,使鼓楼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县城之中。
景点特点
鼓楼底基呈长方形,南北长为22.4米,东西宽为16.65米。基座正中为“十”字形门洞,分别通四面街道。 门洞高3.75米,中心为穹窿顶,正中有八卦藻井,入卦图周围悬木雕八仙像,4个角嵌有石雕龙首, 昂然相对。基座四面门楼上有匾额,是按方位反映中卫地理形胜的,其东曰“锁扼青铜”;南曰“对峙香岩”;西曰“爽挹沙山”;北匾原为“控制边夷”。基座之上正中为三重檐十字型歇山顶的主楼,每面3开间,3层3檐,每层有12翘角,最上层四面有现景回廊。楼基四面建有小型陪楼4座,其内壁分别刻,己鼓楼始建、重建的背景、时间、经过及有关事项等。楼顶正中竖垒黑色陶球6颗,四周置蟠龙,组成群龙戏珠画面,但从不同角度看,均为二龙戏珠。景点历史信息
1.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2.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四日庙会时不慎失火焚毁,仅存基址;
3.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艾椿年率典史沈垣与当地士绅一道捐资重建,翌年建成;
4.1955年,拨款对鼓楼包砖修整;
5.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丈物保护单位;
6.1984年维修时,按照党的民族政策,遵循文物维修原则,改为“控制边陲";
7.1988年县人民政府又先后3次拨专款粉饰彩绘;
8.1992年10月,县丈物管理所本着恢复丈物原貌的精神,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自筹资金着手复原。
9.1992年、1997年县人民政府又先后3次拨专款粉饰彩绘。
相关文章
网友对中卫鼓楼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