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景点介绍]
宝鸡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是一个很重要战略位置,以及交通枢纽。大散关简介
大散关San-kuan Pass 亦称散关山口。亦作Sanguan Pass。中国陕西省的关隘。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大散岭上。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亦称崤谷。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
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公元1131年5月,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将吴即收拾残兵, 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劝吴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吴认为:"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败了来犯的金兵。次年五月,金没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入寇。没立出凤翔,折合自阶、成、凤州出大散关。当时,吴乏粮,故兵无斗志。吴与弟吴麟召诸将,以忠义相激励,并歃血而誓,使兵众感奋。乌鲁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阵,宋军更战迭休,大败折合。这时,没立郎君正攻箭关,吴选兵奋击,使金兵两路不得会合,大败而去。十月,完颜宗弼(金兀术)自熙河移兵窥蜀,引兵众十万人,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吴派吴麟、雷仲等,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三十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此役宋军大胜。
战略地位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 大散关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不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伫立关址,纵目远眺,但见群山叠嶂,古木翁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
大散关San-kuan Pass 亦称散关山口。亦作Sanguan Pass。中国陕西省的关隘。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大散岭上。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亦称崤谷。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
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公元1131年5月,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将吴即收拾残兵, 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劝吴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吴认为:"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败了来犯的金兵。次年五月,金没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入寇。没立出凤翔,折合自阶、成、凤州出大散关。当时,吴乏粮,故兵无斗志。吴与弟吴麟召诸将,以忠义相激励,并歃血而誓,使兵众感奋。乌鲁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阵,宋军更战迭休,大败折合。这时,没立郎君正攻箭关,吴选兵奋击,使金兵两路不得会合,大败而去。十月,完颜宗弼(金兀术)自熙河移兵窥蜀,引兵众十万人,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吴派吴麟、雷仲等,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三十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此役宋军大胜。
战略地位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 大散关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不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伫立关址,纵目远眺,但见群山叠嶂,古木翁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
相关文章
网友对大散关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